有人还是支了一些招数,它看起来不是自救,更像业态升级。
前有大型连锁超市和小型便利店,后有网络生鲜平台和农夫市集,食品零售生意在国外相当不好做。过去十年,传统食品零售业的市场份额丢了 15% (是美国,美国,别着急)。
曾经出席奥斯汀西南偏南大会的产业分析师 Philip Lambert 给出了以下几个建议,不管是超市还是传统老店,都可以朝这个方向试试看:
1. 假装自己是餐厅!(Grocery+Restaurant=Grocerant)
最早你们会看到超市或者小卖部里面有卖熟食的地方,然后发现便利店或者有机商店摆了几把椅子或者放了一个小桌子方便大家吃吃简餐,现在有的食品 零售商基本更像是餐厅了,比如我们之前报道过的 Hunter Gatherer,拥有宽裕的用餐空间、完整的菜单、现点现做的食物。在美国,有群众玩的更过瘾, 小型连锁的 Market Grille 里面能吃到寿司、牛排、早午餐甚至新鲜的苹果酒,伊利诺伊州的 Mariano's 连锁商店则提供更高级的烧烤和生蚝吧。这些都是直接展示自己贩卖的食材以及为店铺增加特色分的办法。
2. 店铺不要开的那么大,选货精准更精准。
其实十年里,食品零售店的平均面积一直在减少,这一部分归因于居民区的精品杂货店的数量增加,它们精选的产品比大超市更为独特、灵活、注重品 质。和木头柜子上美美的 3 款产品中选 1 种的体验相比,消费者并不一定想从看不到尽头的货架上的 50 种产品里面艰辛地挑选。现在大型超市连锁都开始试图缩小自己的尺寸,或者推出提供快捷购物的社区店。
3. 服务周全更周全。
在大家都愿意接受风霜雨雪去露天的农夫市集买菜的时候,作为零售商店能做的可能就是增加更多“人”的成分,现在越来越多的海鲜区和肉类区站着一位师傅给你讲解操作(就好像这些是他养的一样),红酒和奶酪的区域也有更为专业的人员提供一些搭配建议。
4. 讨好 80 和 90 后的尝鲜口味。
要满足这个装腔作势高发人群的口味,食品零售可以突出各种生鲜、本土、有机的元素,再来一点遥远的异国风情(来个中东的什么谷物或者亚洲的什么发酵玩意)。针对这些没事找事爱凑热闹的人,也许还需要多办一些品尝会、分享会、小课堂之类的地接活动。
5. 对人类的懒惰做好准备。
现在根本就是有人连门都懒得出、商店都懒得进,所以零售业者需要在物流上面下点功夫。不是说这些零售店一定要开自己的网店,比如他们就可以试着和亚马逊、 Uber 之类已经布好网络或平台的公司合作,借力完成自己的运输。